凯洛格 认领
专业服务/教育/培训 广州 50-100人 合资(欧美)
如果你是google中国的ceo,2007年你将采取什么关键措施去和百度竞争??
小组共六个人,大伙的背景各不相同,有清华,有北大,有北航,有吉大;有学经济,有学管理,有学中文,也有我这本行机械。面试前签到时才知道过了第一轮笔试就剩14个人了,原本以为笔试不会刷到多少人,忽然感觉到自己还是幸运的。 一面包括topic presentation & group discussion。topic presentation,每人15分钟,给个题目,5分钟准备,5分钟presentation,5分钟q & a。group discussion,给个商业题目,5分钟准备,45分钟讨论,最后给出小组讨论结果。 topic presentation的题目丰富多样。例如‘请分析麦当劳和星巴克选址的差异’,‘请分析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的机遇与挑战’,‘请阐述为什么凯洛格最适合你?’等等,商业性的居多。我抽到的是徐浩认为最酷的题“如果你是google中国的ceo,2007年你将采取什么关键措施去和百度竞争?”。拿到这个题,我不再像上次面埃森哲那样弱弱,头脑里拿着一堆框框商业工具愣去套,开始学会凭着自己的感觉走,做了一个二维的矩阵,x轴为‘企业的内部环境->企业的外部环境’,y轴为‘企业的劣势->企业的优势’。一个二维矩阵将区域划分为四个区,分别是‘内部劣势’、‘内部优势’、‘外部优势’、‘外部劣势’。从这四点可以很容易地去分析google中国与百度的各自优劣,从而做出战略决策。事实上,这就是一个类swot分析。不要用框框去套,多一些直觉,这是一个教训,也是一个经验。(图见附) 这样的分析自认为从条理上应该是清晰的。但bug也易见,问题出在对题目的把握上,“关键措施”是二位面试官死死抓住的,在我以上的分析中,给出了三个措施“学习百度”、“处理好政府关系”以及“加强本土化”。解决问题上,面试官认为不力,措施过泛化过多,未能体现“关键措施”的要求。并且试图让我提出更紧迫更具体的方案。 group discussion更有意思了,展开了说估计可以写一个小剧本。题目大致是“有一家服装公司,小组的6个人分别扮演生产、设计、面料研发、采购、销售和市场部门的经理。老总给了9000万的预算,要求必须讨论出各部门的分配方案,各个部门都有一个预算最低额度、预算合适额度和预算最优额度。当然想让每个人都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。几个人斗智斗勇,既要互相争抢,又要互相协调,讨论非常激烈。讨论过程此起彼伏,非常有趣,算是一个最nice的面试经历。 总结来说,topic presentation中抽到的题目虽然最有挑战性,但平时经常关注相关新闻,清楚了解其中的问题,google和百度在理念上的差异决定二者在中国市场的表现。因此还是运气了些。group discussion中由于碰到了一群很诚恳的组员,受到的阻力不大,所以也算运气不错。 综合好的运气,这样条件下的表现算是我最好的水平,尽了所有能事。如果此番不能过,实无遗憾,那时只能说自身功力不够,再欲进咨询行业,唯有延期毕业强训。二、凯洛格咨询公司的面试又失败了,尽管感觉挺好的。14个人取3个,很不幸,还是被拒了。 结果是遗憾的,然而心情却还行,甚至于不错。唯一不爽的是让朋友们次次地留言“加油加油”。呵呵,我的错,让大家一次次的失望。搞的俺都不敢再帖失败的事了。 不过事情终归现于真实的好,没必要躲躲闪闪,仍然要写在这,记录我的精彩经历。 说心情不错,却是事实,因为明显地感到了一些进步,这是最爽最乐意的事,收获不少,尽然与offer不成正比。 第一收获即是结识大量的朋友。ibm签约介绍会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哥门,都很有个性和能力,让我很欣赏;面用友的时候认识了一清华软件的哥门,后来在霸王面埃森哲的时候又遇上了,挺有趣;第一次霸王面埃森哲的时候认识了一圈人和chinahr的赵哥,都很友好;第二次再面埃森哲,又认识了一圈人,更团结的几个人,很是感动;再到凯洛格,认识了5名伙伴,他(她)们中的大概两位幸运地胜出,真心祝福。咱虽没能进,但总算也有朋友在里头了,呼呼。当然还有徐浩,凯洛格的总裁助理,很nice的朋友;还有埃森哲的hr,将来找实习,估计还得继续骚扰...... 第二收获该是脸皮厚的上境界了。埃森哲第一轮简历筛选没过,直接霸王面,成功;埃森哲群面没通过,继续找hr,给了答复,但没能继续混下去,半个失败;凯洛格群面淘汰,继续发信,得到一个讲座交流的机会,期待能有什么转机,成功一半算是。失败了继续尝试是一种很好的策略,因为凭空地多出一次机会,何乐而不为。鬼知道哪次就好使了。 第三收获是渐渐懂得咨询是怎么回事,了解并实战咨询公司的招聘流程。数数算算,在咨询这路上也才碰了两次灰,根本不算个事。从表现上看,第二次面凯洛格明显要好于埃森哲。面试埃森哲时,土里土气的,事前书看多了,脑子里全是框框,越套越离谱,越离谱越不逻辑,还要次次抢先发言,时间掌控上也完全失败,最后的总结发言也是胡扯,比较扯淡。第二回面凯洛格,在top presentation中应该说还不错,像个咨询师的样子。那回败该败在商务谈判中,输在了过于得意,拿到两倍多于人的预算就咄咄逼人,不够耐性。这都是教训,但还是进步了,基本可以。经验不足就只能一次次试了,确实在谈判沟通训练上要跟经管的比亏大了。整天画着机械图,编着程序代码,忽然要跟人家玩谈判,还占得了先机,太激动了是难免的,不能要求太多。 第四收获是跟高手多过几招,感觉挺过瘾。整日在实验室,就那几个人,很难有较多的提高。跑出去转悠转悠,跟一班能说会道的伙计忽悠、谈判,感觉着实不错。多整几次,咱也不算嫩的了,下回我也该试着忽悠别人。 心态上境界了,带着收获和“经验”,明儿去参加参加凯洛格老总的演讲,再觅觅机会,呼呼。三、在被凯洛格婉拒后,我仍然发出了封信,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面谈。徐浩确实非常nice,邀请我参加凯洛格精英学院的一次培训讲座,由王玥副总主讲,介绍咨询师的思维结构。 由于新面孔较多,开讲前大伙做了一轮自我介绍。这一介绍,着实把我震住了,相当可怕。座下大概也就20来个人,但居然有两个人去了麦肯锡(包括北航历史上的首个),一个波士顿,一个a.t.科尔尼,还有一个普华永道。其他人也都不是干货。轮到俺介绍,那个压力大啊。 这年头牛人都一把抓,世界太恐怖了。也只有出了实验室,出了学校,才知道天有多大。不过,话说回来,能和这帮人打打招呼,混个脸熟,确是非常愉快的事。 讲座后,和凯洛格的王成总裁谈了谈,算是多给我一轮面试机会。结果且由天定,只在乎过程了。能认识认识一堆堆牛人们,知道什么叫榜样,什么叫标杆,这样的经历感觉已够爽。
正在加载验证码...
进行了难度一般1对1面试
面试问题
如果你是google中国的ceo,2007年你将采取什么关键措施去和百度竞争??
面试过程
小组共六个人,大伙的背景各不相同,有清华,有北大,有北航,有吉大;有学经济,有学管理,有学中文,也有我这本行机械。面试前签到时才知道过了第一轮笔试就剩14个人了,原本以为笔试不会刷到多少人,忽然感觉到自己还是幸运的。 一面包括topic presentation & group discussion。topic presentation,每人15分钟,给个题目,5分钟准备,5分钟presentation,5分钟q & a。group discussion,给个商业题目,5分钟准备,45分钟讨论,最后给出小组讨论结果。 topic presentation的题目丰富多样。例如‘请分析麦当劳和星巴克选址的差异’,‘请分析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的机遇与挑战’,‘请阐述为什么凯洛格最适合你?’等等,商业性的居多。我抽到的是徐浩认为最酷的题“如果你是google中国的ceo,2007年你将采取什么关键措施去和百度竞争?”。拿到这个题,我不再像上次面埃森哲那样弱弱,头脑里拿着一堆框框商业工具愣去套,开始学会凭着自己的感觉走,做了一个二维的矩阵,x轴为‘企业的内部环境->企业的外部环境’,y轴为‘企业的劣势->企业的优势’。一个二维矩阵将区域划分为四个区,分别是‘内部劣势’、‘内部优势’、‘外部优势’、‘外部劣势’。从这四点可以很容易地去分析google中国与百度的各自优劣,从而做出战略决策。事实上,这就是一个类swot分析。不要用框框去套,多一些直觉,这是一个教训,也是一个经验。(图见附) 这样的分析自认为从条理上应该是清晰的。但bug也易见,问题出在对题目的把握上,“关键措施”是二位面试官死死抓住的,在我以上的分析中,给出了三个措施“学习百度”、“处理好政府关系”以及“加强本土化”。解决问题上,面试官认为不力,措施过泛化过多,未能体现“关键措施”的要求。并且试图让我提出更紧迫更具体的方案。 group discussion更有意思了,展开了说估计可以写一个小剧本。题目大致是“有一家服装公司,小组的6个人分别扮演生产、设计、面料研发、采购、销售和市场部门的经理。老总给了9000万的预算,要求必须讨论出各部门的分配方案,各个部门都有一个预算最低额度、预算合适额度和预算最优额度。当然想让每个人都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。几个人斗智斗勇,既要互相争抢,又要互相协调,讨论非常激烈。讨论过程此起彼伏,非常有趣,算是一个最nice的面试经历。 总结来说,topic presentation中抽到的题目虽然最有挑战性,但平时经常关注相关新闻,清楚了解其中的问题,google和百度在理念上的差异决定二者在中国市场的表现。因此还是运气了些。group discussion中由于碰到了一群很诚恳的组员,受到的阻力不大,所以也算运气不错。 综合好的运气,这样条件下的表现算是我最好的水平,尽了所有能事。如果此番不能过,实无遗憾,那时只能说自身功力不够,再欲进咨询行业,唯有延期毕业强训。二、凯洛格咨询公司的面试又失败了,尽管感觉挺好的。14个人取3个,很不幸,还是被拒了。 结果是遗憾的,然而心情却还行,甚至于不错。唯一不爽的是让朋友们次次地留言“加油加油”。呵呵,我的错,让大家一次次的失望。搞的俺都不敢再帖失败的事了。 不过事情终归现于真实的好,没必要躲躲闪闪,仍然要写在这,记录我的精彩经历。 说心情不错,却是事实,因为明显地感到了一些进步,这是最爽最乐意的事,收获不少,尽然与offer不成正比。 第一收获即是结识大量的朋友。ibm签约介绍会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哥门,都很有个性和能力,让我很欣赏;面用友的时候认识了一清华软件的哥门,后来在霸王面埃森哲的时候又遇上了,挺有趣;第一次霸王面埃森哲的时候认识了一圈人和chinahr的赵哥,都很友好;第二次再面埃森哲,又认识了一圈人,更团结的几个人,很是感动;再到凯洛格,认识了5名伙伴,他(她)们中的大概两位幸运地胜出,真心祝福。咱虽没能进,但总算也有朋友在里头了,呼呼。当然还有徐浩,凯洛格的总裁助理,很nice的朋友;还有埃森哲的hr,将来找实习,估计还得继续骚扰...... 第二收获该是脸皮厚的上境界了。埃森哲第一轮简历筛选没过,直接霸王面,成功;埃森哲群面没通过,继续找hr,给了答复,但没能继续混下去,半个失败;凯洛格群面淘汰,继续发信,得到一个讲座交流的机会,期待能有什么转机,成功一半算是。失败了继续尝试是一种很好的策略,因为凭空地多出一次机会,何乐而不为。鬼知道哪次就好使了。 第三收获是渐渐懂得咨询是怎么回事,了解并实战咨询公司的招聘流程。数数算算,在咨询这路上也才碰了两次灰,根本不算个事。从表现上看,第二次面凯洛格明显要好于埃森哲。面试埃森哲时,土里土气的,事前书看多了,脑子里全是框框,越套越离谱,越离谱越不逻辑,还要次次抢先发言,时间掌控上也完全失败,最后的总结发言也是胡扯,比较扯淡。第二回面凯洛格,在top presentation中应该说还不错,像个咨询师的样子。那回败该败在商务谈判中,输在了过于得意,拿到两倍多于人的预算就咄咄逼人,不够耐性。这都是教训,但还是进步了,基本可以。经验不足就只能一次次试了,确实在谈判沟通训练上要跟经管的比亏大了。整天画着机械图,编着程序代码,忽然要跟人家玩谈判,还占得了先机,太激动了是难免的,不能要求太多。 第四收获是跟高手多过几招,感觉挺过瘾。整日在实验室,就那几个人,很难有较多的提高。跑出去转悠转悠,跟一班能说会道的伙计忽悠、谈判,感觉着实不错。多整几次,咱也不算嫩的了,下回我也该试着忽悠别人。 心态上境界了,带着收获和“经验”,明儿去参加参加凯洛格老总的演讲,再觅觅机会,呼呼。三、在被凯洛格婉拒后,我仍然发出了封信,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面谈。徐浩确实非常nice,邀请我参加凯洛格精英学院的一次培训讲座,由王玥副总主讲,介绍咨询师的思维结构。 由于新面孔较多,开讲前大伙做了一轮自我介绍。这一介绍,着实把我震住了,相当可怕。座下大概也就20来个人,但居然有两个人去了麦肯锡(包括北航历史上的首个),一个波士顿,一个a.t.科尔尼,还有一个普华永道。其他人也都不是干货。轮到俺介绍,那个压力大啊。 这年头牛人都一把抓,世界太恐怖了。也只有出了实验室,出了学校,才知道天有多大。不过,话说回来,能和这帮人打打招呼,混个脸熟,确是非常愉快的事。 讲座后,和凯洛格的王成总裁谈了谈,算是多给我一轮面试机会。结果且由天定,只在乎过程了。能认识认识一堆堆牛人们,知道什么叫榜样,什么叫标杆,这样的经历感觉已够爽。